夯實基礎 將新優勢轉化為新動能
發布時間:2020-07-16 17:40:52 瀏覽次數:175次
夯實基礎 將新優勢轉化為新動能
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,火神山、雷神山醫院的飛速竣工,讓“中國建造”“中國速度”又一次震驚世界。隨著2020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“兩新一重”建設任務的提出,建筑業如何向高質量發展邁進,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。建筑業同仁應當溯源追遠,繼續傳承“魯班文化”,大力推動科技創新,將新優勢轉化為改革新動能,促進行業實現持續繁榮。
傳承“魯班文化”
夯實發展根基
“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?!敝腥A傳統文化講究“師承”。被“金銀銅鐵錫、石木瓦雕漆”等行業奉為“祖師”的魯班,也是建筑行業的“鼻祖”。
當初,魯班拜別父母,千里迢迢到終南山拜師學藝。師傅一問學藝基礎;二問學藝態度;三問學藝目的。根基牢固、品行端正、高瞻遠矚的魯班輕松應對,拜入師門。他把師傅崩了口的斧子、長滿銹的刨子、彎又禿的鑿子磨了七天七夜,磨到閃閃發光;用斧子砍下五百年的大樹,用刨子把它刨光,再用鑿子鑿六百個方的、六百個圓的、六百個楞的、六百個扁的眼兒;將師傅的樓、閣、橋、塔、桌、椅、箱、柜模型拆拆裝裝,毀模重新造,新模再創造,終有大成。師成而歸的魯班,用師傅給他的斧子、刨子、鑿子,給人們造了許多高質量的橋梁、機械、房屋和家具,造福于民,被世人所銘記,并成為了建筑業“工匠精神”的領路人。建筑行業質量最高獎,也以“魯班獎”命名,目的正是為了鼓勵建筑施工企業加強管理、搞好工程質量、爭創一流工程,助推中國工程質量水平的再提高。
在新時期,我們要繼續傳承“魯班文化”,弘揚“工匠精神”,為行業的持續發展服務,為建筑的長遠歷史負責,推動行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,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。
推進創新發展
實現持續繁榮
創新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,需要深耕厚植、需要腳踏實地、需要“硬核力量”的積累與爆發。而這也是建筑業多年來始終保持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以超高層建筑為例,自20世紀90年代起,我國先后興建了“京廣中心”、“地王大廈”、“金茂大廈”和“上海中心”等超高層建筑。超高層建筑造價高、建設周期長、難度大,需要先進的結構設計、材料、施工技術等作為工程建設的基礎,是對企業綜合實力的硬性考驗??梢哉f,超高層建筑就是施工技術領域的“圣杯”。據不完全統計,我國目前已擁有25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120余座,遠超世界其他國家。這表明,建筑業在最近幾十年的改革創新中取得了顯著成就。
在新時期,以BIM(建筑信息模型)、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將為建筑業發展插上新的“翅膀”,助力行業降本增效、創新發展,將帶動新型建筑材料、新施工工藝和相關技術的研發應用,促進建筑業技術改造和設備迭代,為建筑業新產業、新模式和新業態的形成提供支撐。
萬丈高樓平地起,建筑的每一層,既是基礎也是創新,一步步鞏固、一層層攀爬、一層層夯實,企業的發展也是如此。行業企業應當抓住技術變革的新機遇,腳踏實地、堅持創新發展,推動建筑業實現持續繁榮。
堅持“以人民為中心”
打造活力之源
2020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提出,要重點支持“兩新一重”建設,這對建筑業進一步改革轉型、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。這種要求的具體體現,就是要為使用者建造更舒適、安全、健康的產品,其最終落腳點在于“人”。
眾所周知,建筑業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。2019年,全國建筑業總產值248445.77億元,同比增長5.7%;從業人數為5427.37萬人,同比下降2.44%??偖a值提高了,從業人數卻下降了,這說明建筑業科技創新成效顯著,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提升。但是,也要看到,要持續提升行業勞動生產率,除了要有科技創新作為支撐,更要充分強調科技創新的主體——“人”的重要性??梢哉f,建筑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,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建筑產業大軍是重要的基礎。
在新時期,建筑業發展對高科技人才、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,行業企業應與時俱進,樹立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的創新人才觀,有效改善從業人員結構不均、項目管理人才短缺、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不足和供需不平衡等問題,確保行業可持續發展;要建立健全全覆蓋、多層次、經常性的安全生產培訓制度,推進信息技術與安全生產深度融合,加快建設建筑施工安全監管系統,提升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意識和安全管理水平;注重以專業技術為依托的消防、造價、監理和測繪工程師等專業性人才隊伍的建設與培養,傳承和發揚“魯班文化”,努力培養更多新時代的行業接“班”人,為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活力之源。
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,建筑業在過去幾十年中為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,形成了一定的優勢。在新時期,行業企業應當繼續弘揚“工匠精神”、堅持創新發展、打造一流人才,以銳意進取、傳承創新之不變,應對時代發展、行業改革之變,讓新優勢成為推動行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。